99J2“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99J2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掌握储能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太阳能转化与存储:研究异质结、叠层技术硅基太阳能电池、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池封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辐射加固;研发太阳能与热化学互补供能储能系统;发展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方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等,助力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

2.风力发电理论与储控技术:研究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叶片气动与结构耦合设计与优化;研究内陆风电场复杂气象环境和地貌下的风资源评估、风电场的设计和智慧控制技术;研究深海、远海大型海洋风电机组的气动效率和载荷稳定性问题;研究风电机组的功率和载荷优化与储控技术。

3.绿色氢能源与安全储存:研究光电催化剂材料、固态储氢,研究液氢转注、输运和长期高密度存储过程的热力学规律和低温绝热与安全预警技术,研究纯氢/掺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突破低成本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材料及其组件关键技术。

4.可再生能源储存与利用:研究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储存与低碳利用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强化、微尺度流动传热理论与技术,能源热化学高效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等相关机理与关键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发挥学术群体作用,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以及研究生个人的才能。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16学分;选修课程学习至少修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最低学分,其中跨学科课程学习≥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总学分≥35个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基础课

M999X02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必修

M999X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M999X004_1

英语Ⅰ(学术学位)

2

M999X004_2

英语Ⅱ(学术学位)

2

M999X003

数值分析

3

M028X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3

专业基础课

M028X502

半导体物理

3

选修

3学分

M028X503

高等传热学

3

M09X005

计算物理

3

非学位课程

公共选修课

M999X016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

春秋

必修

M999X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1

春秋

M09X015

晶体物性(全英文课程)

3

选修12学分,标注“*”为跨学科课程

M09X016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进展

3

M028X504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

3

M028X505

光伏原理与技术

3

M09X026

薄膜物理

3

M09X027

新能源测试技术*

3

M028X506

储能技术*

2

M09X029

结构与物性

2

M028X507

计算流体力学*

2

M028X508

高等流体力学*

2

M028X509

可再生能源概论

2

M028X510

风力发电技术概述

2

M028X511

电化学储能

2

M028X512

物理储能

2

M028X513

氢气储存与输运

2

M028X514

氢安全工程

2

M028X515

热化学转化与技术

2

M028X516

太阳能热发电原理与技术

2

M028X517

太阳能储能

2

M028X518

相变储能原理与技术

2

M028X519

太阳能发电技术概述

2

补修课程

本科阶段补修课程

10074101

固体物理学

0

学士主干学科≥3门,不计学分

10073104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0

14162115

传热学

0

21162603

工程流体力学

0

17152411

工程力学

0

14073103

量子力学

0

学术活动

2

必修

实验实践环节

2

必修

出国(境)交流访学奖励学分

2-3

≥3个月

总学分

≥35学分


六、主要培养环节与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学位课一般以笔试为主,选修课程可采用笔试或课程论文等方式。实验课程重点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及格。鼓励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历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确定需要补修的本科课程。期间根据课程考试结果有一定的淘汰率。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 10 次以上的专题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活动以及能源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其中一年级做文献综述报告,二年级做科研进展报告,三年级进行论文结果总体汇报。由导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环节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要有相应的书面记录材料,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名称、报告内容和观点、收获与见解等。合格后记 2 学分。

3.实验实践环节

研究生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教师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由导师审核后获得实验实践环节 2 学分。

4.学科综合考核

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论文开题之前组织进行学科综合考核,应在入学的第三学期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能源学科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考核形式可以是课程学习综合考试,也可以采取综合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期间根据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淘汰率。

5.中期考核中期

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况下最迟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研究生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由学院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由学科点负责,主要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期间根据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淘汰率。

6.论文开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专业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一学年末内确定论文题目。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有利于发挥导师和学生的特点。期间根据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淘汰率。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对储能学科、专业领域的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获取全面而准确的文献体系之后进行开题报告。

7.论文答辩前预审

硕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对硕士生学位论文实行预审制度。答辩前2个月,学院或学院委托学科组织对申请答辩的研究生进行预审。期间根据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淘汰率。

8.论文评阅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扬大研院〔201436 号) 执行。

9.论文答辩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扬大研院〔201436 号)执行。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行)》(扬大研院〔201838号)执行。